
在浙大写生
- 分类:文章作品
- 作者:张 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05-29
- 访问量:
我在浙江大学(远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习已近尾声,可我还不熟悉浙大的校园与环境(因为是远程学习,平时就不用到学校来),对我来讲似乎会留下很多遗憾,毕竟我是由于热爱浙大而考入浙大远程本专业的。我想,加深对求读学校的了解、兼蓄学校在历史文化艺术方面的成果,同样是我学习的内容之一。因此,趁着2013年五一假期前后的休息日我相对空闲,我六次来到浙大,实地参观学习和展开写生。
4月19日下午16:00,参加浙江省仪器仪表行业年会一结束,我手持新速写本,赶赴浙大玉泉校区,准备画一幅酝酿多时的场景速写。
站在校门斜对面、介绍竺可桢校长率领浙大人因抗日西迁流亡办学前行的场景浮雕前,我远晀校门:周末的黄昏从校内走出的人流很大,面对门前密集穿行的车辆,师生们靜等绿灯,秩序井然。我索性在此画起了全景速写,来展示我们森林浙大的校园环境。
玉泉校区——校门口
记得1981年春,还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的我,为做Basic语言实验,第一次来浙大,也是从这里入门,只是当年的门楼比较小,进出的人流和车辆也少些。三十二年过去,连我学习上感受也有很大不同了:作为一名电测量技术的实践者和企业管理者,我曾多次放弃更为宏观的管理学习机会,再读浙大远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的是学习浙大的不骛虚声、不求虚名,决心在计算机专业学科上寻找测量仪器和软件平台深入开发、管理提升的空间;在数据结构与算法、软件工程、数据库管理、嵌入式系统、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上寻求新突破,从而实践浙大的求是与创新。依靠远程学院和所在学习中心的支持,我一路走来,克服未曾想像得到的困难,逐步实现着一个个梦想。如今,我已递交了结合自己开发工作密切的毕业论文,也看到了我与年龄小我一半的同学一样在逐步完成学业,我应该可以自我宽慰了。因此,今天的我正手持画笔,饱含着对母校深深的感情,用力书写奋进创新中的浙大,用劲描绘求是探索着的师生。
4月29日,我再次来到杭州。下午雨刚停,姐夫开车送我到浙大华家池校区南校门,我第一次踏入华家池校区。我知道这里还是我们浙大远程教育学院所在地,我们的教学管理老师就在这里办公,我也很想看看学院的环境。由于校区较大,虽然天已放晴但光线还是较暗,我转悠了半小时多,还没跑遍各教学区,连自己在读的远程学院大楼也没有找到。至于画画,因树林茂密,主楼和许多教学楼就在树丛中,要画一幅主楼是不大可能的了。而天已黄昏,我几乎感到今天要空手而归了。可我走到华家池南部的一院落前,顿时眼睛一亮:这里还有能入画的景色呢,马上行动!我迅速拿出绘画工具,快速走笔,紧张描绘。尽管天色渐暗,而我心中的石头却在慢慢落地,至18:00,完成了还算精致的浙大华家池花圃速写,高兴地步出校门。
华家池校区——花圃
绵绵春雨,让我想象我们浙大的校园会更加充满诗情画意。因而第二天我又来到玉泉校区,入校参观并准备适时写生。我从图书馆前的道路向西走去,茂密参天的大树让空气清新,校园里的丘陵、树林被细雨滋润着显得更加苍翠。远眺前方,那里分别是浙大高分子系和信电系的两幢教学和科研大楼。记得在“2006年3月余姚百家企业进浙大”项目对接活动中我曾访问过信电系(那时叫信电学院),当时的项目对接活动是由我们余姚市市长王永康博士带队,浙大褚健副校长主持,陈子辰常务副书记致辞,潘云鹤校长讲话,我们余姚的企业家与浙大教授们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我公司也有一项应用DSP技术实现电量综合数据采集处理的项目与信电学院进行了合作洽谈。
玉泉校区——浙大高分子系与信电系两幢教学科研楼
由于建筑楼高大,无法走近描绘,我撑着雨伞以远眺的方式速写,完成《浙大高分子系与信电系两幢教学科研楼》画稿。
我欣然来到曹光彪教学楼,这里就是我们浙大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院所在地。教授我专业课的多位老师,应是在这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面对玉泉校区单体最大的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我却无力作全景描绘,因为景深很宽,我退不下去,除非我登上周边高楼并找到合适的视角。
从邵逸夫体育馆、体育场前走过,我眺望雄伟的图书馆大楼,拍下学生们在老校长竺可桢铜像前的留念照,穿行在校园茂密的树林和宽阔的草坪里,心情十分舒畅。
下午我抵达紫金港校区,搜寻可以速写的场景。一路观察,深感紫金港校区是现代浙大最好的体现了。月牙楼内的浙大校史馆,馆内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实物模型为我们展示了几代浙大人为振兴中华、科教兴国作出的重大贡献;波光鳞鳞的紫金港映衬着高耸的教学办公大楼使我感到仿佛已来到了仙境。
漫歩在校园里,我望见浙大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大楼,我审视着它那与众不同的建筑外观。想起来往里走应是浙大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因为我曾在2010年陪美籍华人学者访问过。我决定在大楼外画上一张。经过近40分钟的努力,我完成了《浙大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场景速写,还与几位路过观看的建筑学专业师妹们聊起了建筑写生话题。
紫金港校区——浙大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我最亲近的表叔是1962届浙大光仪系研究生,他多次向我推荐去之江校区参观、速写,他曾在那里学习工作多年,感情深厚;学院里教授我英语的李敏老师也强烈建议我去那里写生。因此,我5月11日慕名来到了浙大之江校区(曾称浙大三分部),参观这里有浓厚文化积淀的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之江大学旧址,人文浙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一改前些天降雨不断的天气,那天是万里晴空,11:30我抵达之江校区,即选取鐘楼作为写生对象。这里的建筑高低错落,散置在山林之中,与大自然协调相处。适宜的光线和绿荫为我开展速写创造了条件。
鐘楼南面是陡峻的山坡,石阶直通红砖清水外墙的拱门过厅。线条简饰。鐘塔三层,局部四层。类似哥特式教堂无限伸向天空的欲望,我在它的东侧描绘其胜景,当悠扬的的鐘声提醒我时间已到了13:30时,我的写生稿《鐘楼》也告完成,此时的我才记起自己腹中饥饥。
之江校区·之江大学旧址——鐘楼(2013年)
稍息进餐后,我拾阶而上,来到了著名的小礼堂,它又称之江大学都克堂,又名礼拜堂、育英堂。1919年1月建成,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39平方米。至今已有94年的历史了。据了解当年它由美国新泽西州都克家族捐资兴建,是教会大学的象征。从它那西洋建筑风情和沉稳格调看,仍显示出不一般的品质。
我知道,下红房曾是之江大学创建人之一司徒雷登的住所,我早就想去探个究竟。当我从小礼堂东侧爬到了下红房所在地后,看到下红房如今是无人居住,尽管雕梁建筑品味不低,可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上红房外门紧锁。仰望着上下红房,我无法找到合适的视角来描绘这两幢红色建筑,因为参天大树已将上下红房围的严严实实,我暂时没有办法用速写的形式来记录这两幢十分出名的别墅了。
我回落到小礼堂边,开始速写礼堂及周边的景色。一改我在在玉泉、紫金港校区速写时鲜有关注的现象,在这里,不时有人路过而驻足观看、与我攀谈、合影。就象本人在日本、韩国、美国写生时有过往行人驻足旁观与我打招呼一样,同样在促进我习作认真完成。我向过路行人展示、介绍了前面已完成的几幅浙大校区速写稿,切磋技法,大家友善互动,艺术情趣浓浓。
之江校区·之江大学旧址——小礼堂
参天大树映衬着的鐘楼和花岗岩石砌成的小礼堂很有神韵,画成钢笔速写后的效果不错。由于它们十分精致,为了能准确刻画这么好的历史文化遗存,反映出时代风貌和岁月蹉跎,加上透视结构的严谨需要和突出画面景物的对比关系,我只能画得比往常要细,毎幅画均花近两个小时,近似成了钢笔风景画。
我跑了浙大多个校区,就是之江校区,保存着我们浙江最早的高等学堂历史的真实景色。
5月24日下午16:30,我趁出差杭州的机会,与同事来到了浙大西溪校区,准备再画一幅西溪校区的园景速写。站在南部草坪边上,我望见东侧连片楼群有特色,旋即展开速写,同事去观察后告诉我,那是浙大教育学院,又叫浙大田家炳书院。
我一边担心着渐渐上云的老天,怕下起雨来打湿我的速写本;一边飞快地走笔,记录前方的点滴。幸好最终雨未下,而我却赶在黄昏前完成了写生。
西溪校区·浙大教育学院(田家炳书院)
回去经检索,我了解到浙大教育学院前身是由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的相关学科所组成,历史悠久。而育英书院于1914年发展为之江大学,1920年之江大学设教育系,求是书院于1928年发展为浙江大学。另外我获知,1929年成立的浙江大学教育系,是我国近代高等学校中设置最早的教育系科之一。因此,尽管我是偶而选浙大教育学院楼群为写生对象,但巧的是寻准了门,找到了根呀!
完成了对浙大玉泉、华家池、紫金港、之江、西溪等五个校区的采风写生,我自觉已释放了心情,可以清楚地向大家表白:我的心贴近了浙大!
作为业余速写创作,我清楚自己有限的到位率。可我想表达的就是浙大在继承与发扬、求是与创新上的精神与面貌,与更多的学子一起感受我们浙大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分享的是浙大荣誉。因此我所记录的不仅仅是充满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浙大,还浸润着自己对学校的感情,更包含了续写新人生的决心:我将与全体浙大人同行。
【后记】由于业余求读浙大远程计算机专业,我只能暂停同样喜欢、并且此前从未间断过的业余绘画活动。而今,我学业已近尾声,描绘我深爱着的浙大之园景的愿望日渐强烈。于是我就挤时间六次来到杭州,提笔描绘母校的景色,试图以钢笔速写和朴素的语言组合来展现森林浙大、现代浙大和人文浙大的博大和精深。不到之处,敬请指教。
—— 作者:(2011春)浙江大学(远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本)学生 张 钟
2013年05月27日
【注:本文荣获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2013年“心系浙大·成就梦想”征文大赛创意奖。全文刊登在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求是学子》总第三期上。原创作品,未经同意,不得转载!】